當你在廣州酒家、泮溪酒家、南園北園這些百年老店嘆早茶時,是否曾留意窗格上那些流光溢彩的圖景——藍色、紅色、黃色、綠色的玻璃底子上,刻畫著山水、人物、花鳥等中國畫畫稿,又或者刻畫著一些寓意吉祥如意的圖案。這就是清末民初最早出現于廣州,曾經在西關大屋上煥彩生輝的套色西關玻璃刻畫。
下面,我們請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館長黃海妍等專家,一起來解密這一中西合璧、唯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獨有的建筑裝飾工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江粵軍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講述
光影迷離曾耀老西關
在上下九路一帶長大的湯國華,雖然不住在西關大屋里,但對套色玻璃刻畫的光影效果印象深刻。“不同顏色的玻璃會透出不同的光柱,光柱會隨著太陽的移動不停走動,看起來斑駁迷離,很美。白天,外面比較亮,要在西關大屋里面看,才能感覺到套色玻璃刻畫的美。晚上,屋子里亮起了燈,外面比較黑,套色玻璃窗心的光影落在石板路上,如夢似幻,有霓虹姿色又有文化情調。”
不過,即便到了今天,一些西關古建筑修復要用到套色玻璃,主要仍然依靠進口。如為泮溪酒家、南園等做過修復工作的邵成村師傅,就多次從德國買回套色玻璃。因為可以在上面進行再創作的套色玻璃,透明度要求非常高,整塊玻璃必須看起來很晶瑩,顏色也很均勻,且沒有小氣泡,目前國內挺難做到。湯國華說,現在用氫氟酸蝕刻的傳統工藝幾乎失傳,改用噴砂蝕刻新工藝,這種產品的圖案文字只是無色透明,沒有金銀光澤,藝術價值降低。
另外,現在也有一些仿古建筑上,會采用一些看起來也是有顏色有圖畫的玻璃,但有的其實是把顏色畫上去以后,放到電爐上“焗”出來的。湯國華表示,這種只能叫做“彩繪玻璃”。還有一些干脆是貼了一層彩紙上去,那就更不能和套色玻璃同日而語了。
歷史
材料昂貴終致湮沒無聞
據陳家祠館長黃海妍介紹,套色玻璃蝕刻工藝是1893年由清政府一位姓黃的外交官從美國帶到廣州來的。他在廣州定居后,便用從歐洲進口的套色玻璃做了一批蝕刻工藝品送給朋友,后來又收了一位名叫郭志泉的年輕人為徒,并將套色玻璃刻畫工藝傳給他。師傅去世后,郭志泉成立了公司,專門從事套色玻璃刻畫工藝,又帶出了一批徒弟。
由于套色玻璃既能遮陽、隔熱,又能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大受廣州市民歡迎,西關大戶人家喜歡訂做大批套色玻璃刻畫裝點門窗。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套色玻璃刻畫制作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依賴進口的套色玻璃貨源中斷,到上世紀40年代末,套色玻璃刻畫工藝在廣州幾乎絕跡。直到1958年,著名園林建筑專家莫伯治把從損毀嚴重、即將清拆的十三行行商花園如小畫舫齋、鐘家花園等處找到的一批清末民初套色玻璃刻畫,轉用到準備恢復經營的泮溪酒家和北園酒家。
此外,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市紅棉雕刻工藝廠曾恢復過套紅玻璃刻畫制作,但終因進口材料昂貴,工藝技術人員流失,這門嶺南地區的“獨門絕技”,又長期湮沒無聞。
一些老西關大屋上的套色玻璃刻畫,則到了私人藏家手里,或者流入對這門工藝仍情有獨鐘的老店里。廣州酒家副總經理趙利平說:“修建于上世紀30年代末的廣州酒家文昌路店,一二樓的房間窗戶上用的就是當時的套色玻璃刻畫精品;1983年老店擴建,我們又從民間收購了一些補充進去。”
技藝
德國專家大嘆驚艷 畫風可隨季節變更
過去的大戶人家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輪換不同“畫風”的套色玻璃窗扇,春天看柳葉春風,冬天掛寒梅雪景……因此這些套色玻璃窗是可以上下移動、變換導軌的。
黃海妍告訴記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制作套色玻璃刻畫的藝人們已能夠按照畫面題材的需要,用不同濃度的酸性溶液,配合不同的腐蝕時間,或進行多次腐蝕,達到“退暈”效果,讓畫面產生深淺、濃淡、明暗、虛實的變化,把物象的遠近、陰陽、向背都反映出來。因此,從模仿宋人山水畫的筆意,到表現芥子園畫譜風格,乃至搬用廣東國畫研究院畫家的畫稿,藝人們制作起來,都可謂得心應手。
邵成村也告訴記者,這些近百年前留存下來的套色玻璃刻畫作品,讓今天的歐洲玻璃制造專家們嘖嘖稱道,“與我們打交道的這家德國玻璃公司,其經理曾經來過廣州三次,看到過去留下來的套色玻璃窗心后,大嘆驚艷。他認為歐洲的套色玻璃到了廣州藝人手里,才真正顯示出它的藝術價值,可謂珠聯璧合。”
作為建筑修復專家,湯國華則對當年這些套色玻璃刻畫的移動“機關”深為贊嘆。“過去的大戶人家,很講究生活情趣。他們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輪換不同‘畫風’的套色玻璃窗扇,春天看柳葉春風,冬天掛寒梅雪景……因此這些套色玻璃窗是可以上下移動、變換導軌的,F在余蔭山房的套色玻璃窗心,就還保存著這樣的構造。”
“滄海拾珠”十年 只為接續“絕藝”
雖然套色玻璃刻畫工藝有如滄海遺珠,失落多年。但隨著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品關注熱度的提高,一些有心人開始力圖重拾這一給嶺南建筑錦上添花的獨特工藝。近日,記者聯系到了自十年前開始致力于套色玻璃刻畫工藝復原研究的吳廣標。
吳廣標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打小就熟悉套色玻璃刻畫,“過去我家在東山區,一些老別墅會用到套色玻璃刻畫,我還常到荔枝灣一帶走親戚,西關大屋的套色玻璃刻畫就更多了。”
盡管沒什么繪畫功底,但吳廣標清楚,工藝美術跟畫畫并不完全相同,最重要的還是雕刻技藝。他反復研究前人留下來的套色玻璃刻畫精品,不斷嘗試氫氟酸的配方,還專門跟玉雕師傅學習雕刻技藝。“玉雕和套色玻璃雕刻差別還是很大的,一些基礎技法可以借鑒,其他仍要靠自己摸索、探尋。過去真正做得有神韻的套色玻璃刻畫作品,都是采用復合工藝,蝕刻和手工雕刻相結合,才能產生漸變效果,所以,鉆研手工雕刻技藝也很重要。”
當然,吳廣標不會拒絕輔助性的當代技術,譬如用電腦進行初期設計和打稿,就比過去純手工勾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十年的不斷努力,目前,吳廣標做出來的玻璃套色刻畫,無論花鳥、人物作品,都頗為自然生動。
小資料
何謂套色玻璃刻畫
套色玻璃刻畫特指清末民初,廣州工匠采用從歐洲進口的套色玻璃,吸收美國的氫氟酸蝕刻技術,創造出獨具嶺南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工藝品。這些套色玻璃刻畫主要用于建筑裝飾,做屏門的格芯和窗扇的窗心。
套色玻璃制作方法
先在套色玻璃上倒上石蠟,再用針刀于石蠟上把畫稿的形狀挑出來,倒上氫氟酸后就能把失去石蠟保護的有色玻璃層腐蝕掉,然后洗去石蠟,整個畫稿就呈現在套色玻璃上了。
與滿洲窗玻璃有別
滿洲窗,指的是清朝康乾年間,西方人將教堂的彩色玻璃進獻給朝廷,并被用在皇宮或王府的門窗裝飾上,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后用木格拼接成一些幾何形圖案或花紋。這種玻璃之所以能夠產生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在二氧化硅中加入了一些稀有金屬;譬如加入一些黃金,燒出來的玻璃就是紅色的。
而西關大屋所用的套色玻璃,雖然也是西方人的發明,不過,最初卻是由歐洲商人帶到廣州來的。這些玻璃很薄很透明,只有2mm左右,是雙層的,上面一層為帶顏色的鍍膜,有藍色、紅色、黃色等,下面一層是無色透明玻璃(又稱“清玻璃”)。有色玻璃膜如被氫氟酸腐蝕后,無色的一層就會顯現出來,呈現出以透明彩色為底的含金銀光澤的痕跡。